建安二十四年七月,成都王宫张灯结彩,刘备身着王服登坛,正式册封汉中王麾下五员大将。
关羽前将军、张飞右将军、马超左将军、黄忠后将军、赵云翊军将军——表面上看这五人地位相近,可若细究官职,赵云这个"翊军将军"明显低了一档。
很多人会想当然地认为,年过七旬的黄忠才是五虎将中最弱的那个,可当我们翻开史书仔细对比五人战绩时,会发现一个令人震惊的真相。
01
册封诏书宣读完毕,群臣山呼万岁。
关羽站在人群中,眉头紧锁。
他听到黄忠被封为后将军时,脸色当即沉了下来。
“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
关羽转身就要离开成都,诸葛亮急忙追上前去劝阻。
“将军息怒,黄忠之功,不可不封。”
诸葛亮压低声音。
“定军山一役,斩夏侯渊,震动曹营,此功足以封侯。”
关羽冷哼一声,终究还是留了下来。
可他心里清楚,刘备这次册封,实际上已经给五虎将排出了高低。
前将军、右将军、左将军、后将军,这是汉朝的"四方将军",地位相当。
可翊军将军呢?
那是杂号将军,比四方将军低了整整一个档次。
这个差距,不是刘备偏心,而是战功使然。
关羽能够理解刘备的苦衷。
要论独当一面的能力,要论镇守一方的功绩,五虎将中确实有人差了一截。
只是这个人,不是很多人以为的黄忠。
建安五年,官渡之战前夕,关羽在白马创造了他军事生涯中最耀眼的一幕。
那一年,袁绍起兵十万南下,派大将颜良攻打白马。
曹操亲自率军救援,可颜良勇猛无比,曹军诸将竟无一人敢战。
关羽请战。
曹操看着这个刚刚归降的红脸大汉,点了点头。
战场上,颜良旗帜高扬,麾下精兵如林。
关羽策马而出,手中青龙偃月刀寒光闪烁。
他没有任何试探,没有任何迟疑,直接纵马冲入袁军阵中。
万军之中,关羽如入无人之境。
他看准颜良的位置,催马疾驰,青龙刀高高举起,一刀斩下。
颜良人头落地。
整个战场瞬间安静了。
袁军士卒目瞪口呆,曹军将士欢声雷动。
关羽提着颜良首级,在万军之中策马而回,袁军竟无一人敢拦。
这一战,关羽威震天下。
曹操当即封他为汉寿亭侯,恩宠有加。
可关羽心在汉室,挂印封金,千里寻兄,最终与刘备重聚。
这份忠义,连曹操都感佩不已,下令不得追杀。
赤壁之战后,关羽跟随刘备南下荆州。
从建安十四年开始,关羽就独自镇守荆州这个战略要地,一守就是十二年。
这十二年里,关羽不仅要应对北方曹操的压力,还要处理与东吴的复杂关系。
他既是军事统帅,又是地方长官,既要打仗,又要治理政务。
荆州在他手中,稳如磐石。
建安二十四年八月,关羽的威名达到了顶峰。
当时曹仁坚守樊城,曹操派于禁率领七军三万余人驰援,又以勇将庞德为先锋。
关羽看到曹军在雨季选择在低洼地带扎营,立即意识到机会来了。
连续十多天的暴雨,汉水暴涨,平地水深数丈。
于禁七军被困水中,进退无路。
关羽率领荆州水军,乘大船居高临下发起攻击。
曹军将士在水中挣扎,根本无法抵抗。
于禁别无选择,只能投降。
庞德宁死不屈,被关羽斩杀。
这一战,关羽俘虏曹军将士三万余人,缴获大量军资器械。
整个中原为之震动,许都人心惶惶,曹操甚至考虑迁都以避关羽锋芒。
史书记载四个字:威震华夏。
能让曹操这样的枭雄都考虑迁都的将领,整个三国时期屈指可数。
关羽在荆州的这十二年,不仅仅是守城那么简单。
他要处理军政事务,要协调各方利益,要应对两线作战的复杂局面。
这种独当一面的能力,需要的不仅是武勇,更是统帅之才、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
02
张飞在很多人印象中是个粗人,脾气暴躁,有勇无谋。
这个印象大错特错。
建安十三年,长坂坡一战,张飞的名字第一次响彻天下。
当时刘备在当阳被曹操大军追击,形势危急万分。
张飞主动请命断后,只带了二十余骑在长坂桥头阻挡曹军。
曹军铁骑滚滚而来,黑压压一片望不到边。
张飞立马桥头,横矛怒目,一声暴喝。
“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
这一喝,声如炸雷。
曹军竟无一人敢上前。
就这样,张飞一人一矛,硬生生拖住了曹操的追兵,为刘备争取了宝贵的撤退时间。
可真正让张飞展现智谋的,是建安十九年入川时的一件事。
江州守将严颜据城坚守,张飞率军攻破城池,生擒严颜。
严颜被押到张飞面前,昂首挺胸,毫无惧色。
“你为何不投降?”
张飞问。
严颜冷笑。
“你们这些无状之徒,侵夺我州,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也!”
这话说得斩钉截铁,大有视死如归之意。
按理说,张飞脾气暴躁,听到这样的话应该勃然大怒。
可他没有。
张飞盯着严颜看了许久,突然大笑,亲自为他松绑。
“壮士!”
张飞拱手。
“我军需要你这样的人。”
严颜愣住了。
他没想到,这个看起来粗鲁的大汉,竟然有如此气度。
从那以后,严颜成了张飞的得力助手,为刘备平定益州立下重要功劳。
这件事说明张飞不仅有勇,更有识人之明和用人之道。
真正让张飞声名大噪的,是建安二十年的巴西之战。
曹操攻下汉中后,留夏侯渊、张郃守汉中。
张郃奉命进犯巴西,企图将当地百姓迁往汉中。
刘备任命张飞为巴西太守,驻守阆中,与张郃对峙。
张郃是谁?
曹军五子良将之一,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多年,战功赫赫,经验丰富。
两军在宕渠一带对峙了五十多天,谁也奈何不得谁。
张郃兵多将广,占据地利。
张飞兵少势弱,但守土有责。
僵持不下之际,张飞想出了一个计策。
他没有选择正面硬拼,而是率领精兵万余人,绕道而行。
在山道狭窄处设伏,利用地形优势一举击破张郃军。
这一战打得张郃狼狈不堪。
史书记载,张郃“弃马缘山,独与麾下十余人从间道退”。
堂堂曹军五子良将,竟然被打得弃马爬山,只带着十几个部下逃回汉中。
张飞大胜之后,还在八濛山石壁上刻字纪功。
“汉将军飞,率精卒万人,大破贼首张郃于八濛,立马勒铭。”
这种豪迈之气,这种智勇双全,才是真实的张飞。
他不是莽夫,而是一个既能正面硬刚,又能巧用计谋的优秀将领。
03
说到黄忠,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老了。
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战后,黄忠归附刘备时,已经年过六旬。
在那个平均寿命只有三四十岁的年代,六十岁已经算是高寿了。
可黄忠偏偏不服老。
建安十九年,刘备与刘璋决裂,武力夺取益州。
黄忠跟随刘备入川,一路征战,屡立战功。
虽然史书对黄忠在入川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记载不多,但从后来刘备对他的重用可以看出。
黄忠在这个时期的表现相当出色。
真正让黄忠一战成名的,是建安二十四年正月的定军山之战。
当时刘备与夏侯渊在汉中对峙了一年多,双方互有胜负,谁也无法取得决定性优势。
建安二十四年正月,刘备听从法正建议,率军南渡沔水,在定军山前扎营。
夏侯渊见刘备占据定军山,立即率兵前来争夺。
他让张郃守东围,自己率领四百精兵守南围。
这四百精兵可不是普通士卒,而是曹军的精锐部队。
夏侯渊作为曹操的族弟,麾下直属部队素来以精锐著称。
法正看出了战机。
他建议刘备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先佯攻张郃,引诱夏侯渊分兵救援,然后趁夏侯渊兵力空虚时,集中主力攻击夏侯渊本部。
关键时刻,黄忠主动请缨。
当时黄忠已经七十岁左右。
这个年纪的武将,大多数都在后方指挥,很少亲自冲锋陷阵了。
可黄忠偏偏要亲自出马,而且要担任主攻任务。
战斗开始后,刘备军按计划佯攻张郃。
张郃苦战不支,向夏侯渊求援。
夏侯渊果然中计,分出一半兵力去救援张郃,自己身边只剩下二百精兵。
就在这个时候,黄忠发起了猛攻。
史书记载八个字:“推锋必进,金鼓振天。”
黄忠身先士卒,冲锋在前。
他手持战刀,纵马疾驰,直冲夏侯渊本阵。
战鼓擂动,喊声震天。
黄忠的气势如同猛虎下山,势不可挡。
一刀,斩下夏侯渊人头。
夏侯渊的死对曹军来说是个巨大打击。
他不仅是曹操的族弟,更是曹军在西线的最高指挥官。
他的阵亡直接导致曹军士气崩溃,三军皆失色。
黄忠趁势指挥大军冲击曹军大营,一举击溃了夏侯渊的整支部队。
定军山之战后,曹操亲自率军来争汉中,可最终还是无功而返。
撤军时,曹操感叹。
“吾虎步关右,一世雄名,竟为黄忠所挫。”
连曹操都承认,自己败在了黄忠手下。
这一战,让七十岁的黄忠威名大振。
刘备不顾关羽等人的反对,坚持将黄忠册封为后将军,与关羽、张飞、马超并列。
黄忠的成功,不是偶然的。
他不仅个人武艺高强,更具备激励士气的能力。
史书记载,黄忠“常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
年龄从来不是限制能力发挥的决定因素。
在那个平均寿命只有三四十岁的时代,七十岁的黄忠还能在战场上建功立业,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04
马超的威名,主要建立在投靠刘备之前。
马超出身名门,父亲马腾是西凉的一方诸侯,在羌族中威望很高。
马超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武艺和领导才能,十几岁就跟随父亲征战。
建安十六年,马超的高光时刻到来了。
当时曹操准备征讨汉中的张鲁,途经关中。
马超联合韩遂等关中诸侯起兵反抗,双方在潼关展开激烈争夺。
这场战争中,马超展现出了惊人的战斗力。
史书记载,马超“每战,常陷阵,勇冠三军”。
他的勇猛让曹军将士闻风丧胆。
有一次,马超差点活捉了曹操。
那一战,马超率军猛攻曹营。
曹操仓皇逃窜,情急之下割掉胡须,脱掉战袍,这才勉强逃脱。
“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
曹操事后感叹,可见马超当时给他造成了多大的威胁。
潼关之战让马超威名大震。
整个关中地区,提起马超的名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可惜好景不长。
曹操用离间计挑拨马超与韩遂的关系,导致关中联军内讧。
马超败退陇西,后来又被杨阜等人击败,家族几乎被灭门,只得逃往汉中投靠张鲁。
这次失败虽然让马超失去了根据地,但并没有削弱他的个人能力和威望。
建安十九年,马超投靠了刘备。
在攻取成都的过程中,马超发挥了重要作用。
史书记载:“超率众会于成都北,璋即稽首归降。”
马超的到来给刘璋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加速了刘璋的投降。
刘璋作为益州的统治者,见多识广,可一听说马超投靠了刘备,立即就失去了抵抗的信心。
这种威慑效应充分说明了马超在当时的影响力。
在后来的汉中争夺战中,马超与张飞一起屯兵下辨,策动氐族雷定七部万余人响应刘备,为刘备军贡献了重要力量。
马超在少数民族中的威望和影响力,是其他将领所不具备的。
刘备称汉中王时,群臣一百二十余人联名上书汉献帝表刘备进位为汉中王,这份联名书是以马超为首的。
这说明马超在蜀汉集团中的地位和威望都很高。
关羽独镇荆州十二年,水淹七军威震华夏。
张飞智勇双全,巴西大败张郃。
黄忠老当益壮,定军山斩夏侯渊。
马超威震西凉,潼关之战让曹操胆寒。
这四位将军各有千秋,都有足以傲人的战绩和能力。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这四个人实力都很强,那谁是五虎将中真正的垫底者呢?
答案或许会让很多人感到意外。
那个在长坂坡七进七出、在民间被传颂为"一身是胆"的完美英雄,他的真实战绩,竟然远不如其他四人。
当我们抛开传说和演义的光环,严格按照史书记载来分析时,一个令人震惊的结论正在浮出水面......
05
翻开《三国志·赵云传》,只有寥寥数百字。
相比关羽、张飞、黄忠、马超的传记,赵云的记载简略得让人吃惊。
这不是史官偏心,而是一个残酷的事实。
赵云缺少足以单独立传的重大战功。
很多人会反驳:长坂坡七进七出救阿斗,这难道不是大功?
史书《三国志》里,关于长坂坡的记载只有十二个字。
“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
没有七进七出,没有百万军中杀个来回,只有“保护”二字。
这是护卫之功,不是统兵作战之功。
建安十三年,长坂坡一役,刘备被曹操追击,丢下妻儿仓皇逃窜。
赵云在混乱中找到了刘备的儿子刘禅和甘夫人,护送他们突围。
这确实需要勇气,但本质上是护卫任务,不是独立指挥的战役。
对比一下张飞在长坂坡的表现:他带二十余骑断后,一声暴喝震慑曹军,为刘备争取了撤退时间。
同样是长坂坡,张飞展现的是阻敌能力,赵云展现的是护卫能力。
两者的军事价值,高下立判。
建安十九年,刘备攻取益州,赵云跟随诸葛亮、张飞入川。
在这个过程中,赵云“分定郡县”,主要负责接收地方政权。
这是重要工作,但不是战场指挥。
真正让赵云在史书中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是建安二十四年的汉水之战。
当时曹操亲率大军来争汉中,黄忠、赵云屯兵汉水一带。
黄忠率军出击,想要夺取曹军粮草,结果被曹军包围。
赵云率领数十骑前去接应。
史书记载:“云以数十骑轻骑饵敌,敌散而后入营。”
赵云用小部队引诱曹军,然后趁敌人分散时撤回营寨。
曹军追击到营前,赵云大开营门,偃旗息鼓。
曹军怀疑有伏兵,不敢进攻,匆忙撤退。
赵云趁机擂鼓助威,曹军惊慌失措,自相践踏,损失不小。
这一战,刘备称赞赵云“一身是胆”。
这次战斗的规模很小,赵云率领的只是数十骑,对方虽是曹操大军,但并没有发生大规模交战。
这是一次成功的疑兵计,是勇气和机智的体现,但算不上重大战功。
对比黄忠同一时期在定军山斩夏侯渊,赵云这次小胜的分量,实在差得太远。
建兴六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赵云与邓芝率偏师出箕谷,作为疑兵吸引曹军主力。
这次任务,赵云完成得很好。
他成功吸引了曹真的注意,为诸葛亮主力进攻创造了条件。
这仍然是配角任务,不是主攻方向。
而且这次北伐最终失败,马谡街亭失守,诸葛亮撤军。
赵云的疑兵任务虽然完成了,但整体战略失败,这个功劳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纵观赵云的一生,他参加了无数次战役,但几乎都是作为副将、偏师、护卫出现。
他没有像关羽那样独镇一方十二年的经历,没有像张飞那样独立击败曹军名将的战绩,没有像黄忠那样斩杀敌方主帅的辉煌,也没有像马超那样威震一方的影响力。
06
有人会说:赵云官职低,是因为他加入刘备集团比较晚。
这个理由站不住脚。
黄忠加入刘备的时间,比赵云还晚。
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战后,黄忠才归附刘备,那时候赵云已经跟随刘备多年了。
可黄忠凭借定军山一战,直接封为后将军,与关羽、张飞、马超并列。
马超加入刘备的时间更晚,建安十九年才投靠,可他一来就被封为左将军,地位仅次于关羽。
时间不是问题,战功才是关键。
还有人会说:赵云是因为太忠诚太稳重,所以被安排做护卫工作。
这个说法听起来有道理,可仔细想想,这恰恰说明了问题所在。
为什么刘备会让赵云做护卫?
因为赵云在这方面确实出色,但在独立统兵作战方面,表现不如其他四人。
一个将领被安排做什么工作,本身就反映了他的能力特点。
关羽被派去镇守荆州,是因为他有独当一面的能力。
张飞被派去守巴西,是因为他能独立对抗曹军名将。
黄忠被委以重任攻打夏侯渊,是因为他有斩将夺旗的勇猛。
而赵云呢?
他更多时候被安排在刘备身边,负责护卫和接应工作。
这不是刘备不信任赵云,恰恰相反,这说明刘备很清楚每个人的长处。
赵云的长处是忠诚、稳重、善于护卫,但不是独立统兵作战。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册封五虎将时,官职的差距已经说明了一切。
前将军、右将军、左将军、后将军,这是“四方将军”,地位相当,都是重号将军。
翊军将军呢?
这是杂号将军,地位比四方将军低一个档次。
有人统计过,整个汉末三国时期,被封为“四方将军”的人寥寥无几,每一个都是真正的军事统帅。
而杂号将军就多了,各种各样的杂号将军层出不穷,地位参差不齐。
刘备这样安排,不是随意为之,而是根据每个人的实际贡献和能力做出的判断。
关羽镇守荆州十二年,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封前将军。
张飞巴西大败张郃,守住了益州北大门,封右将军。
马超威震西凉,投靠刘备后加速了刘璋投降,又策动氐族响应,封左将军。
黄忠定军山斩夏侯渊,扭转了汉中战局,封后将军。
赵云呢?
他忠诚勇敢,多次完成护卫和接应任务,但缺少决定性的重大战功,所以封翊军将军。
这不是刘备偏心,而是战功使然。
07
民间传说把赵云塑造成了完美将军的形象。
忠诚、勇敢、谦虚、不贪功、不争利,几乎所有美德都集中在他身上。
这个形象确实很美好。
历史评价一个将领,最终还是要看战功。
三国时期,战乱频仍,武将的价值就是在战场上建功立业。
关羽为什么被后世推崇?
因为他不仅忠义,更有威震华夏的战功。
张飞为什么被后世称道?
因为他不仅勇猛,更有智勇双全的战绩。
黄忠为什么让人敬佩?
因为他不仅忠心,更有老当益壮斩夏侯渊的辉煌。
马超为什么威名远扬?
因为他不仅勇武,更有让曹操都胆寒的实力。
武将的价值,最终要在战场上证明。
赵云的问题不是不够忠诚,不是不够勇敢,而是缺少足以独立立传的重大战功。
这不是他的错,而是历史的安排。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赵云的位置就是护卫和接应,他在这个位置上做得很好,但这个位置本身决定了他很难建立像其他四人那样的功勋。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在评价赵云时用了八个字:“强挚壮猛,并作爪牙。”
强壮勇猛,是刘备的爪牙。
这个评价很中肯,但也说明了赵云的定位。
他是刘备的得力助手,但不是独当一面的统帅。
对比陈寿对关羽的评价:“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
对黄忠的评价:“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
注意,陈寿把黄忠和赵云放在一起评价,但在具体描述战功时,黄忠有定军山斩夏侯渊的详细记载,而赵云只有简略的几笔。
这种差异,不是史官偏心,而是战功本身就有差距。
后世很多人为赵云抱不平,认为他被低估了。
如果我们严格按照史书记载来评价,赵云在五虎将中战功确实是最少的。
这不是贬低赵云,而是客观陈述事实。
历史不会因为一个人的品德高尚就给他额外的战功。
08
建安二十四年那次册封,刘备心里其实很清楚每个人的分量。
关羽独镇荆州,是他最信任的人,封前将军理所当然。
张飞跟随他多年,忠心耿耿,又有巴西大败张郃的战功,封右将军。
马超虽然投靠较晚,但威名在外,又能团结少数民族,封左将军。
黄忠定军山一战扭转战局,虽然年老,但战功摆在那里,封后将军。
唯独赵云,虽然忠诚勇敢,但缺少决定性的重大战功,所以只能封为翊军将军。
这个安排,刘备自己也知道有些委屈赵云。
可作为一个政治家,刘备必须按照功劳大小来封赏,否则无法服众。
关羽听说黄忠封后将军时都不满,如果赵云也封四方将军,恐怕关羽更要炸锅。
史书记载,当时诸葛亮劝关羽说:“黄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
连诸葛亮都承认,黄忠的名望原本不如关羽、马超,但因为定军山一战功勋卓著,所以才能与他们并列。
在刘备集团内部,战功是硬通货,是决定地位的关键因素。
赵云没有像黄忠那样的决定性战功,所以官职就要低一档。
这不是不公平,而是规则使然。
关羽能够封前将军,不是因为他跟刘备关系好,而是因为他独镇荆州十二年,水淹七军威震华夏。
张飞能够封右将军,不是因为他是刘备的兄弟,而是因为他巴西大败张郃,守住了益州北大门。
黄忠能够封后将军,不是因为刘备同情老将,而是因为他定军山斩夏侯渊,扭转了汉中战局。
马超能够封左将军,不是因为他名气大,而是因为他威震西凉,又能团结少数民族。
而赵云,虽然忠诚勇敢,但在独立统兵作战方面,确实不如其他四人。
这就是历史的真相。
民间传说中的完美将军,在真实的历史记载中,战功确实是五虎将里最少的一个。
这不是贬低赵云,而是客观陈述事实。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赵云的长处是忠诚、稳重、善于护卫,他在这些方面做得很好。
但如果要比独立统兵作战的能力,比决定性战役的贡献。
赵云确实是五虎将中的垫底者。
这个结论或许让很多人难以接受,但历史就是这样,它不会因为我们的情感偏好而改变。
翻开《三国志》,关羽传、张飞传、黄忠传、马超传,每一篇都有详细的战功记载。
唯独赵云传,寥寥数百字,缺少足以单独立传的重大战功。
这就是史官用最客观的方式,告诉我们的答案。
查查看股票配资,配资之家平台,深圳知名的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