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金陵科技学院人文学院的戴欣佚老师格外忙碌,她带着学生团队终于完成了对金陵琴派的数字化记录工作,让流传千年的清音在当代焕发新生。数字化记录也是人文学院借助专业优势,针对南京本地文化遗产开展的一项特色保护工作。
南京的金陵琴派源自明代皇家乐宫,明末衰落,清初兴盛,发展历程跌宕起伏。由于古琴教学的复杂性、音乐市场的流行化等原因,年轻人学习古琴艺术的兴趣越来越少,对古琴艺术的当代保护十分必要。在历时3年的过程中,人文学院师生团队累计搜集到533件纸质文献、258件音像出版物与电子文献、433件实物文献,涵盖琴谱、琴论、老照片等珍贵资料,同时聚焦“活态传承”,深入金陵古琴馆、传承人工作室及社区教学点,采访代表性传承群体和专家等,形成了约19万字的口述史料,并录制了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桂世民演奏的《平沙落雁》《阳关三叠》等12首经典琴曲。此外,团队还以影像记录传承人教学、雅集、创作等7小时实践场景,构建起立体化的传承档案库。
除了金陵琴派,人文学院还对南京云锦、骆山大龙等文化遗产开展了系统的数字化记录工作。南京云锦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位列中国四大名锦之首,但从事云锦织造行业的传承人正渐渐老去,开展相应的抢救性记录工作刻不容缓。人文学院杜小钰老师负责的数字化记录项目主要围绕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郭俊开展,团队先后拍摄了关于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的口述片、实践片、传承教学片和综述片,全方位展现了南京云锦文化的独特魅力。杜小钰还曾参与骆山大龙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木海的数字化记录工作,用了18个月的时间收集文献资料,开展口述史访谈,并完成了相关影像的拍摄剪辑,为传承骆山大龙提供了丰富的视频、图片和文字资料。
查查看股票配资,配资之家平台,深圳知名的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