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山好水有幸埋下忠义之士,无辜白铁却被铸成奸佞之像。”这是刻在岳飞墓前的对联。哪怕对历史一知半解的人,也晓得岳飞是抗金的民族大英雄,而一说到岳飞,总会马上联想到秦桧,这个坑害忠良的奸诈小人,十足的卖国汉奸!这是大家心里根深蒂固的看法。
毛主席对历史特别感兴趣,经常读得入了迷,连饭都顾不上吃、觉都顾不上睡。他每读完一篇文章,还会在上面写上自己的批注,发表自己的见解。在研读《宋史·秦桧传》时,毛主席的看法和以往那些史学家的观点不太一样,他觉得在南宋那会儿求和的事情上,秦桧其实并不应该负主要责任。那毛主席为啥会这么认为呢?
1957年的时候,知名学者冒广生在北京与毛主席碰面,他向毛主席提及自己儿子在抗战刚开始时尝试创作的一部名为《精忠报国》的话剧。毛主席一听就明白,这部话剧是用秦桧来暗指汪精卫。但紧接着,毛主席就指出:主张求和的责任不能全算在秦桧头上,他背后还有宋高宗呢,秦桧不过是按照皇帝的旨意行事而已!
不止这样,1964年春节期间,毛主席在一次关于教育的座谈会上提到,他觉得历史上真正了不起的状元,也就文天祥和秦桧两个人。其他厉害的人,都不是状元出身。当然,毛主席说这个,主要是想提秦桧为了提高办公效率,创造了宋体字,这种字体我们现在还经常用到。
毛主席平时特别爱看历史书,和别人聊到《宋史》的时候,也提过一句,说《宋史》里《奸臣传》的《秦桧传》那部分,多少能看出当时南宋求和这事儿,主要责任不在秦桧身上。
那么,这位曾被毛主席为其“正名”的秦桧,怎么会有这么多截然不同的评价呢?
秦桧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奸臣,南宋时期投降派的典型代表,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最初竟是抗金义士。靖康元年时,金军大举侵犯宋朝疆土,此时36岁的秦桧初露锋芒,两次向皇帝上书,力主出兵抗击金军,反对割让土地求和,可惜他的建议未被采纳。
秦桧的戏剧形象照片
后来,金军朝着皇城杀来,在是否割地求和的重大表决中,秦桧还是投了反对的一票。不过,这票没啥用,金军一路南下,北宋覆灭,南宋随之建立。这期间,秦桧倒霉地被抓走了,可能艰苦的日子真能把人变个样,他对“抵抗金军”越来越没信心,反倒倾向于求和了。
说到底,秦桧的意见真有那么关键吗?他要是主张对抗金国,那他的看法就没人当回事;他要是想讲和,那影响力也没那么大。等秦桧回到南方,当上宰相,金国派人来谈和,特别会察言观色的秦桧,一下子就看出宋高宗赵构心里也是想求和的,两边很快就达成了共识。
对那些弱势群体来说,任何约定都难以长久约束,没到一年金兵又再度南下进犯。这时,民族大英雄岳飞挺身而出,率领将士们击溃金军,一路乘胜追击。就在局势一片大好时,宋金双方达成了绍兴和议,自此开启了二十多年的和平岁月。
秦桧和他老婆的塑像
此时,赵构心里已经起了除掉岳飞的念头。一来是因为岳飞一直坚持要迎回宋钦宗,二来则是他手中的兵权实在太大,几乎到了可以谋反的地步。更何况,岳飞为人太过直率,还掺和了立太子的事,要知道,武将插手这种事情可是犯了大忌的。
宋高宗赵构打算除掉岳飞,但又不想被人看出端倪,毕竟岳飞威望很高,此时,一直对他言听计从的秦桧,领会了他的意图。结果,岳飞以毫无根据的罪名被害死在牢里。
毛主席对秦桧的看法,和一般历史学家的观点不太一样,但他这是看透了事情的真相。毛主席书读得多,他曾讲:看那《二十四史》,里头好多内容都不真实,就算是所谓的真实记录,也大多不可信。
毛泽东放在床头的常读书籍
细究起来,原因有这几个:第一,历史大多是新朝代的官员写的,那些对新朝代不利的内容,他们当然不会写,也不敢写;第二,封建时代讲究“为尊者讳”,要是父亲或皇帝犯了错,要么就不记录,要么就把责任推给下属;第三,史书里写的多是名人,要么是英雄,要么是王公贵族,很少写普通老百姓的真实生活,就算写了也是一笔带过,这样写是不真实的;第四,各个朝代的史书里,掺杂了不少封建迷信的内容,这也是不对的。
毛泽东主席翻阅《南史》期间写下的评语
即便这样,毛主席也说过,对于史书上的内容,不能完全照单全收,也不能一概不信,得用个恰当的心态去对待。正因为这样,毛主席常常能洞察事物的真相,对赵匡胤陈桥兵变、秦桧主张求和投降等事都有自己独到的看法。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查查看股票配资,配资之家平台,深圳知名的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